行业资讯|TIC行业的“佛龛”市场效应
时间:2023-04--04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检测行业从归类来说应该属于服务行业,服务行业通常客户需求千差万别,企业需要针对不同的客户采取不同方案,特别是C端服务业如旅游业、餐饮业、理发业等,所以一般这种行业都有规模小、业务杂、竞争激烈、规模效益差,行业不易集中等特点。
而偏向B、G端的技术类服务业就相对要好许多,如计算机软件、财务咨询、邮电通讯业等,而第三方检测行业也属于其中的典型代表。从国外同类公司发展来看,都是100多年的公司(SGS1878成立,BV1828年成立,INTERTEK1885成立),最近10年营收平均还有5-10%左右的增长,净利(15%左右)和毛利也一直能保持在较高的位置。
巴菲特说:投资就像滚雪球,重要的是你要找到很湿的雪和很长的坡!粗看检测行业就属于这样长坡厚雪型行业。
据统计检测行业增速和GDP增长高度相关,一般增速是GDP的2倍。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对产品质量、生活品质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二是现代社会发展,虽然行业有淘汰有新生,总体方向是各行各业分工越来越细化,这两点都导致需要检测的项目会越来越多,再叠加GDP的自然增长(凯恩斯主义盛行),所以整个行业发展会以2倍GDP增速增长。
检测行业有个特点:功能重于价格,出问题的话会产生严重后果。也就是检测成本相比整体产品金额占比较低,但是结果却非常重要。这就好比调味品对于网红美食,油漆对与名贵家具,包装盒对于首饰礼品,防水工程对于高档商品房,都是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所以对检测结果的可靠性,甲方、业主会非常重视。因此有特殊需求的客户会更看重公司的实力和信誉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可靠性。而这种看重信誉和服务质量而不是价格,会使行业产生品牌效应,这也导致行业内公司较强的定价能力,毛利远高于其它行业平均值。
大多检测公司因客户分散,并不依赖某个大客户,每次检测的金额又不高,所以检测服务公司一般采取“先付款后检测检验”和“客户审批信用额度”等结算方式,信用额度有效期在 1-12 个月。因此,检测企业的回款周期较短,应收账款少。
另一方面,检验检测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存货较少。检测的主要原材料为试验试剂和耗材,在成本中占比低,占用资金少,因此,检测行业的公司普遍拥有充足的货币资金,净利率高于其它行业平均值。
缺陷也有二:因经常扩张导致资本开支及商誉较高(略偏向重资产),以及随宏观经济或行业景气度周期性波动的问题。但通过合理的内生外延,可以平滑掉较大的波动。
检测行业是个分类很多但每个细分子行业规模都不大的行业,并且很多公司业务都是依据客户需求或者是国家规定特制的,具有一定独特性,如新能源汽车,军工行业检测的公司,电力行业检测的公司等等。
再次,检测行业还存在服务半径有限、地域特殊监管、资质门槛等因素,所以容易导致一家或几家公司市场一占领就饱和了,其它公司想进入就要大投入,拼价格,搞关系,还不一定赚钱。一般有佛龛市场特点的行业,后面的公司就很难进入,行业很容易进入稳定态,竞争不激烈,良性循环中。
行业内先进入的企业一旦建立起声誉,就能产生品牌效应,效应一起来接到的单子越多,越不需要看人脸色,信誉也越好,造成领先一步,步步领先的状况。后面的小公司,越接不到业务越会迎合一些客户的不合理要求,越容易搞出毁坏信誉的事,只要社会监督越来越规范,在足够长的竞争过程中,尾部的企业就很容易被淘汰,细分赛道行业集中度会不断提高。但也因此整体检测行业集中度不高,一旦细分赛道有先入者,并已抢占大片市场,后来者信誉再好、规模再大也很难追赶。
(2021 年全球前四大检测机构 Eurofins、SGS、BV、Intertek,市占率分别为 2.9%、2.8%、2.1%和 1.4%,CR4 仅 9.2%,国内龙头华测检测在全球市场占比仅为 0.2%。在国内市场,外资检测机构占比高达 6.3%,内资机构中,龙头华测检测市占率也仅为 1.1%,广电计量、国检集团、谱尼测试、苏试试验分别为 0.55%、0.54%、0.49%,0.37%)
和B端和G端客户一旦合作,在没有特殊情况下一般不会轻易更换供应商,否则会产生很高的转换成本。
目前小B端小G端,因为有价格、服务及人脉优势,还很难消灭,但是随着市场越来越规范,这些小B小G端必然会消失。
检测行业还有个特点,异地建实验室,连锁扩张需要较长时间及费用,新产生的细分赛道企业虽然有先发优势但往往缺乏扩张资金及管理经验,随时可能被竞争对手甩开或追赶上,而大型跨行业综合检测公司恰恰具有信誉及资金优势。
对双方最有利的方式就是收购兼并,强强联合,一个需要资金加速扩张追赶或巩固自己的行业地位,一个提供平台、资金和信誉快速切入新兴行业细分赛道。所以行业内所有大企业的成长就是一部收购兼并史。
而且对于大型检测公司这是必须做的,社会在不断发展进步,行业也在不断变迁迭代,如果一味在自己原有的行业中墨守成规,固步自封,那很容易被淘汰。
人无完人,商业模式也一样,不存在只有优势没有劣势的商业模式。
即便强大如茅台一样的生意,也一样有缺点。茅台生意的缺点是钱太多又没处花,会大大拉低真实的净资产收益率,是对占用资源极大的浪费。所以,在对商业模式进行综合评价时,要从多维度进行考察,力求给出一个全面、客观的结论,避免过于强调某些方面特性,而忽视其他特性重要性的情况。
同时,在投资领域,需要反复强调的一个观点就是,凡事没有绝对。任何好坏、优劣都是经过比较相对而言的。
关于商业模式也是一样,众多生意特性的优劣只是由经验总结而来的,在多数情况下是适用的,但并不绝对。这种经验总结类似于芒格所说的思维模型,可以形成条件反射,即插即用,是工具箱里现成的工具,省掉了事先加工工具的过程。但是,任何工具都有适用的场景和范围,在特定的场合,有些模型是派不上用场的,如果强行使用,只会添乱。因此,投资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万不可一概而论。
在评价商业模式时同样如此。下面通过讨论一类很有特点的商业模式,来辩证看待通常认为的生意特性优劣的局限性,体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投资领域的重要性。
这一类商业模式有一个非常形象的名字,叫 " 佛龛 " 市场。
佛龛,是安置佛像的小阁子。" 佛龛 " 市场是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想象一下,一个小阁子本身就不大,请进一尊佛,立刻就被占满了,再无空间容得下第二尊。只要这尊佛不走,所有空间都属于他。引申到一类市场,市场空间本来就不大,进来一个公司,优势太大,像一尊佛占满了几乎所有的市场空间,别人再无立锥之地。只要他不走,别人就进不来。
这类只容得下一尊佛的市场的确存在,且并非个例。在 A 股市场,有很多生意是具有佛龛市场特征的,酵母市场、纽扣市场都具有这种特征,在种类繁多的建筑材料领域里,具有 " 佛龛 " 市场特征的品类也相当普遍,如石膏板、玻璃纤维等。
产品单价很低,显得很不起眼。产品应用场景相对固定,整个市场不大。
从生意特征看,没有任何好生意的基因,平平无奇,通常还乏味至极。
毛利率很低,低到只能赚辛苦钱,低到潜在的竞争对手都没有欲望进来抢市场。
尽管如此,市场里却存在着一尊大佛,活得相当滋润,几乎垄断,缺乏竞争。
" 佛龛 " 市场是一类很特别的生意,按照通常对生意特性的评价标准来看,绝对算不上好生意。相反,枯燥、乏味,毛利极低,宛如鸡肋,食之无味。这会招来大多数人的轻视和不屑,因此最大限度阻挡了竞争者的觊觎。
这是这些 " 大佛 " 最希望看到的局面,都不屑做,那我来做。
这些生意表面上的枯燥和乏味成了极好的保护色,将这些 " 大佛 " 的真身隐藏起来,无人关注。外界不理解、鄙视甚至是同情,但这些 " 大佛 " 却身在其中,怡然自乐,过得相当惬意。表面上的劣质生意,在他们手里风生水起,赚钱不容易,但认真做起来也没那么难。整个市场差不多都攥在他们手里,巨大的规模产生了极强的规模效应,将成本控制的很低很低,低到为了垄断市场,打消潜在竞争者的觊觎,会主动控价来保持一个低毛利的状态。
殊不知,低毛利下,没有规模的竞争对手活不下去,而 " 大佛 " 的成本优势就不一定是低毛利了,常年在缺乏竞争的环境里自由呼吸,轻而易举不断壮大。规模越大,规模效应带来的成本降低越显著。
所以,不用提价,这些 " 大佛 " 的利润率也在不停上升,日子过的越来越滋润。在近似垄断的格局里,这些 " 大佛 " 不是没有话语权,不是提不了价,不提价是主动地选择,目的就是不给觊觎者生存的空间。
想一想,中国作为世界工厂,是不是也是同样的思路?随便你搞什么,中国一出手,就是性价比,就是产能规模,就是成本优势,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
然而,这样的普通甚至劣质的生意,市场不会感冒,打的基础分一定不会高。但是没关系,我就在我的 " 低劣 " 赛道上跑,和豪华的 "F1" 不沾边,你跑你的,我跑我的。你再炫目,比我再快,都和我没关系。两个赛道的竞赛规则和成绩标准是完全不同的。我用不着 90% 的毛利率和 50% 的净利率也能取胜。这是两个比赛,各有各的规则,没法相提并论。
" 佛龛 " 市场里的大佛没有靓丽的光环,但依然是他的领域里最靓得的 " 仔 ",没有对手。实实在在的业绩增量也能使他在他自己的基础分之上完成飞翔,一点也不比那些高高在上的好生意的 " 相对高度 " 差,差的只是一个市值规模而已,绝对高度对投资者而言,恰恰是无用的。
"佛龛 " 市场说明了商业模式的好坏并没有绝对的界限,生意特性不好,可以通过其他方面的优势来弥补。" 佛龛 " 市场恰恰是通过巨大的竞争优势弥补了生意特性的某些方面的先天不足。在低竞争环境下创造出了良好的发展空间,业绩增量有保障,企业寿命更有保障,从而也成了大牛股的集中营。安琪酵母、伟星股份、北新建材、中国巨石哪一个不是长期大牛。
所以,应辩证看待商业模式的优劣,切记死板地给行业贴标签,行行出状元。这为价值投资提供了更宽泛的选择范围。